中心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4-05-14 浏览次数: 107

我国是世界航运大国,然而与世界航运强国之间却还存在一定距离。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我国现有船员155万人,其中海员65万人,但是外派的海员不到5万。相比较而言,菲律宾1996年时外派船员已经达到18万人,2010年更增加到32万余人。这说明目前世界航运界,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对我国船员的认可度还不高,我国船员的综合素质与国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在“世界航运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及船舶与海洋工程(以下简称海上专业)在此形势下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航海类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平台,真正成为支撑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在规模和质量上适应国际开放式创新性高级航运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既是航海类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又是实现航运强国的战略目标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同时,我国又是渔业大国。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远洋渔业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远洋渔业”作为今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201211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渔发[2012]30号),明确提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远洋渔业发展将以加快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支持发展远洋渔业。2013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然而,远洋渔业项目均在公海或境外实施,环境比较复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复合型、外向型的发展趋势。远洋渔业企业现有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船员文化水平低下,安全意识和海上技能不高,现有的人才队伍不能满足远洋渔业发展需要,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1995年制定的《1995年渔船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F公约》)已经于2012929生效。该公约主要规定了船长24及以上渔船的船长和值班员、主机功率750千瓦以上的轮机长和值班员以及无线电操作员的发证和最低培训要求,同时对所有船员应接受的基本安全培训、航行值班基本原则做了规定。考虑到我国渔船船员的基本素质、能力与公约要求相比差距较大,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批准加入。当然,作为渔业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加入并且贯彻实施STCW-F公约是迟早的问题。

海上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针对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需求,依据《STCW-F公约》标准要求,大力开展渔业从业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为远洋渔业企业培训、输送人才。